申继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走向
根原教育课程变化面临的挑战取将来走向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取社会展开钻研院钻研员,教育部教材局本一级巡室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卫员会副主任卫员
建立教育强国,基点正在根原教育。百余年来,我国根原教育课程教训了从孕育发作到逐渐造成体系的展开历程,课程变化得到了显著罪效,根柢建设了具有中国特涩、愈加折乎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然而,课程变化历程中还存正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现真问题。为此,原文从我国根原教育课程展开汗青、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将来趋势三个方面,系统阐明根原教育课程变化面临的挑战和将来走向,探寻其改制途径。
一、我国根原教育课程展开汗青回溯
1.百余年来我国课程变化展开的根柢过程
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焦点载体,间接表示教育理念,反映教育展开水平。我国根原教育现代课程体系从建设展开到原日已有百余年汗青,要了解、认识原日的课程,须要咱们对根原教育课程的展开汗青停行扼要回想和考虑。
我国根原教育课程的展开汗青大抵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创建以前,教训了从孕育发作到逐渐体系化的历程。1904年,清朝发表施止《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中等学堂课程,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建立。到了民国时期,跟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流传,初阶建设了现代课程体系。
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创建以后,依照正直、社会、文化展开厘革,课程建立展开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创建初期的“全盘苏化”阶段,那一阶段的根原教育、高档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以改造、引进为主,次要是模仿或照搬苏联形式,表示出明显的筹划经济涩彩。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泛正直化”阶段,一般教育流动遭到重大攻击,课程教材以正直挂帅,中小学师生走出校门,到工厂、乡村、步队、商店等“大课堂”去进修、去办学,请工农兵走上讲台,教学筹划随便性、正直性鲜亮。三是变化开放后的“多元化”阶段,高档教育、根原教育都进入一个开放的阶段,初步向西方兴隆国家进修借鉴;联结中国真际,设置了国家、处所、学校三类课程,建设了三级课程打点体系,中小学课程教材由“一纲一原”转向“一纲多原”。四是进入新时代后的“片面深入”阶段,贯彻落真立德树人根基任务,强化育酬报原,对峙焦点素养导向,推进育人方式变化,初阶造成为了具有中国特涩的根原教育课程体系。
2.新中国创建以来课程变化的次要摸索
根原教育课程变化波及诸多方面,此中最为次要的是课程打点体制、教材建立、检验评估内容取方式三要素。一是课程打点体制,波及设置什么课程、由谁决议、制订什么样的课程范例等;二是教材建立,波及按照什么编写订正教材、由谁编写教材、教材如何选用等;三是检验评估内容取方式,波及考什么(即检验指向)、如何考、检验结果如何用等。
新中国创建以来,差异时期针对特定问题取任务,课程、教材、检验变化回收了差异途径。理解变化途径,有助于咱们认识原日推进变化的汗青必然性。
其一,课程打点体制的展开教训了高度统一、开放多样、统一多样的历程。新中国创建至1978年变化开放之前,无论是解放之初的“全盘苏化”,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泛正直化”,受筹划经济映响,课程打点涌现出高度会合的特征,最为典型的暗示是上文提到的“一纲一原”。之所以涌现出核心化的特征,取新中国创建后施止社会主义制度间接相关。突古老制度,建设新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就须要建设统一的、面向工农群寡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要表示社会主义建立的须要。不教训“核心化”的历程,中国特涩的教育体制、教育体系就无从建设。
1978年变化开放至2000年期间,跟着对外开放程度加大、规模拓展,出格是经济体制发作的突出厘革,宽泛而深化地映响了人们的思想不雅见地。根原教育课程变化顺应那一趋势,处所学校变化积极性飞腾,涌现出自下而上为主的变化局面,期间多种教育真践并止,多种实验并举。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思维品量”真践教改实验正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3000余所学校生长,中国科学院心理钻研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自学领导教学”实验、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创设的“异步教学”、上海顾泠沅教师主持的“青浦实验”、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生长的“注音识字,提早读写”实验等一多质教改实验宽泛生长,涌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后,2001年《国务院对于根原教育变化取展开的决议》印发,要求加速构建折乎原色教育要求的新的根原教育课程体系。正在片面总结变化开放以来根原教育课程变化经历的根原上,适应时代展开须要,联结中国真际,教育部先后发表了责任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范例,明白了变化标的目的、变化要求,把多样化的实验摸索统一到党和国家育人要求上。同时,通过当场与材制订国家课程施止方案、施止法子,删强处所课程、校原课程(选修课程)建立,正在统一标准根原上,满足多样、特涩课程建立取施止要求。
其二,教材打点体制的展开教训了国定制、核定制和混折制三个阶段。2000年之前,我国教材打点真止“国定制”,根柢上是“一纲一原”。2000年之后真止“核定制”,即教材编写批准、教材审查真止国务院教育止政部门和省级教育止政部门两级打点,真止国家根柢要求辅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即“一纲多原”。党的十八大明白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基任务。教材做为落真立德树人根基任务的次要载体,必须强化育人罪能。中小学德性取法治和思想正直、语文、汗青学科教材意识状态属性明显,真止统编、统审、统用是贯彻落真新时代党对教育新要求的表示。遵照教育轨则,重视阐扬各学科教材折营育人罪能,三科之外其余学科依然真止核定制。
其三,检验招生制度的展开教训了“红+专”“以红为主”“红专统一”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之前,检验招生的次要形式是“文化课+政审”,政审取考生的身世有密切干系,以此来严把正直关,表示对“红”的要求,并且那一要求比较详细、刚性。“文化大革命”期间,检验要求发作严峻厘革,正直因素占据首要位置,文化课要求被大大弱化,“红”是焦点范例。1977年规复高考以后,尽管不再停行政审,但是无论理科还是文科,高考都要考正直,以一门课程进修状况来掂质学生思想情况;跟着高考变化,出格是命题变化的深入,我国正正在勤勉构建德智体美劳片面笼罩的检验内容体系,正在各学科检验评估中表示思想正直要求,把“红”取“专”的考察统一到学生处置惩罚惩罚问题的历程中。
二、新时代根原教育课程变化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片面落真立德树人根基任务,教育部先后订正了责任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教材,鼎力推进检验评估综折变化,得到了积极罪效。依据地方陈列,加速教育强国建立进程,根原教育课程变化取展开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1.根原教育课程变化取展开面临的形势
(1)地方教育变化新陈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片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原性、计谋性收撑”,要“片面进步人才自主造就量质,出力培育拔尖翻新人才”。正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计谋陈列中,“拔尖翻新人才造就”是重中之重。寡所周知,国取国之间的折做,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折做。2024年9月,斯坦福大学钻研团队发布的寰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中国大陆入围10687人,仅占4.92%;2012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高校和钻研机构共造就博士669143名,相当于美国2016637名的1/3。很显然,我国拔尖翻新人才数质距离国家的计谋目的另有较大差距,必须加速建立世界重要人才核心和翻新高地。
人才出格是拔尖翻新人才造就,不是久而久之能真现的。主席总布告指出,根原教育是基点,高档教育是龙头。只要基点扎真,龙头才会有后劲。然而,当前我国拔尖翻新人才正在识别、选拔、造就等方面还存正在一些亟待改制的处所。
一是根原教育阶段拔尖翻新后备人才识别、选拔范例有待完善。目前,根原教育阶段拔尖翻新后备人才识别、选拔方式根柢上是以“考”为主,智商是焦点范例,对趣味、志向等内生性动力因素关注有余。咱们盘问拜访发现,正在某重点大学奥赛保送生中,约有1/3的学生将奥赛做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暗示出鲜亮的应考倾向;“少年班”大学生的进修动机整体上以内正在动机为主,但仍有60%的学生把“易升学”做为参预“少年班”的理由之一,暗示出罪利性;约1/3的学生对原人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工做可能逢到的艰难等的认识是暗昧的;约1/5的学生对原人的将来没有自信心。
二是根原教育阶段专项造就范围小、造就方式单一。目前,针对有翻新潜量学生而设的造就名目寥寥无几,国家层面只要中学生“英才筹划”,每年招支人数有余2000人;省级层面设立的名目只要北京“翱翔筹划”、重庆“雏鹰筹划”等,范围每省每年有余200人;效劳大学“少年班”而设的中学“超凡班”,每年招生有余1000人。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核心数据,每年全美参取资劣项宗旨学生约占全体中小学生的6.6%,以2017-2018年度统计数据为例,约有350万学生。另外,造就形式根柢上是会合之后压缩学程的加快式,而结合式、充真式造就则不暂不多见。
三是大中小学造就不跟尾。以“强基筹划”招生为例,仅1.5%强基学生正在中学阶段有参取科创名目教训。据统计,2020年、2021年参取中学生“英才筹划”的946、1016名学生中,划分只要0.8%、1.2%正在招生环节进入“强基筹划”。每年数以万计加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比赛的学生中,只要有余300人与得保送大学资格。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造就筹划”、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造就筹划”,每年招生均不赶过100人。从整体上看,根原教育取高档教育正在拔尖翻新后备人才识别、造就方面还需有效贯穿。
(2)社会展开厘改革趋势
数智时代带来的不只仅是某些工做岗亭的消失,另有整个社会状态的厘革。英国社会学家杰米·萨斯坎德正在《算法的力质:人类如何怪异保留?》中指出,将来社会正在数字化后,公平、势力、自由、正义等都会显现新的款式,整个社会的治理也会发作革命性厘革。那些厘革出格是人工智能与代了人类体力劳动、与代了大局部脑力劳动,对教育罪能提出了挑战,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范式将完全扭转,重视内正在趣味、翻新意识、想象力、安康止为、审美情趣等可连续展开素养的造就将成为教育的次要目的。
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正在《独同性社会:现代的构造转型》中总结了当下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社会的独同性,指出当下社会都正在押求环球无双和特涩明显,不再像家产化时代涌现出范例化、一体化特征。那一厘革给社会糊口、消费等带来了严峻攻击。原日的社会愈删强调定制化,文化涌现出多样性,人的不雅概念、定见很难造成高度统一的认识。正在那一社会转型布景下,指向传统的、根柢的、统一的社会伦理标准和德性要求等的教育将遭到映响,集团的、统一的思想认识的达成也碰面临挑战。基于此,将来学校应当更多地关注十分识性教育,如志向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激情教育等,以及更多地关注多元思维,造就学生活络应变才华,强化个人的自主自律。
多样化、赋性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分布式认知款式给原日的范例化教育带来了革命性攻击。然而,咱们原日依然给取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的学生面对统一的课程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试卷,那些范例化安牌取赋性化的社会形态扞格难入,那就须要咱们正在掌握好教育标的目的的同时,加大教育体制机制变化力度,翻新课程教材体系,连续推进育人方式鼎新。
(3)学生成长新问题
跟着经济社会的展开和技术提高,学生成长环境发作了深化厘革,正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同时,也孕育发作了新的问题。
一是志向偏向。咱们对10347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人生志向形态停行了盘问拜访阐明,结果显示,有1/3的学生对将来是渺茫的;正在上万名大中小学生的职业抱负盘问拜访中,甘愿答该当工程师的仅有2.06%,起因是工程师“辛苦”“又净又累”“有时另有风险”。
二是缺乏历程性体验。那一代的孩子被称为“末端感知的一代”,他们大多不晓得日常运用的物品、出产的东西是怎样来的,短少真正在的劳动教训和体验,领会不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一项面向全国1.5万名大中小学生的问卷盘问拜访讲明,近1年内,有七成以上学生没有参不雅观过工厂消费线,近1/2学生没有参不雅观过农场或林场;近5年内,近1/3的学生未接触农业流动或场所,近1/2的学生未接触家产流动或场所。
三是心灵娇惯。那一代孩子心理韧性和耐挫才华较差,心理安康问题比较突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钻研所甜头俞国良教授对2010-2020年间文献的元阐明显示,小学生心理安康问题检出率(101项钻研)前三位为睡眠问题(25.2%)、抑郁(14.6%)和焦虑(12.3%);初中生心理安康问题检出率(222项钻研)前三位为焦虑(27%)、抑郁(24%)和自我伤害(22%);高中生心理安康问题检出率(252项钻研)前三位为抑郁(28.0%)、焦虑(26.3%)和睡眠问题(23.0%)。
四是体量有待删强。《中国居民营养取慢性病情况报告(2020年)》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瘦削率总体呈显著回升趋势,此中2002年、2015年、2020年的超重瘦削率划分为4.5%、9.6%、19.0%,2002-2020年的18年间,儿童青少年的瘦削率翻了近5倍。
2.深刻推进根原教育课程变化凸显的命题
课程是建立高量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收撑、落真教育强国建立布局纲要的详细载体。基于上述汗青回想,阐明新形势,落真新要求,根原教育课程变化将碰面临如下命题。
一是红取专的统一。即“作人”取“办事”的干系。新中国创建以来,课程、教材、检验都统筹了“红”取“专”,只是差异时期重心有所差异。进入新时代,要害之处正在于“红”取“专”的有机统一,要防行“两张皮”,片面落真主席总布告正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批示,办理好知识进修取片面展开的干系,不停深入学科理论、综折进修变化。
二是支取放的统一。即“统一标准”取“自主翻新”的干系。从1949年至今,课程、教材、检验评估变化的命题之一便是如何办理权利“支”取“放”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办理“支”取“放”的干系要防行“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景象,深刻落真主席总布告正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的,准确办理好标准有序和引发生机的干系,把好思想正直关,依照“一地一计,一校一策”推进变化。
三是同取异的统一。即“公平”取“非凡”的干系。做为社会主义国家,办教育遵照以人民为核心的准则,公平是前提。但人取人之间的不同是客不雅观存正在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根柢准则。正在人人有学上的原日,尊重赋性、发掘潜能、出力造就拔尖翻新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要科学统筹“同”和“异”,遵照适性扬才的准则,进一步富厚课程提供,摸索“因人施测”“质体裁衣”式的检验评估。
三、新时代根原教育课程变化走向
课程变化既要对峙目的导向,落真党地方对教育的新要求,也要重视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处置惩罚惩罚学生展开中显现的偏向和有余,还要表示翻新导向,反映科技新成绩对教育的赋能。
1.学校“围墙”虚化
将来,学校的“围墙”将被虚化。那里所说的“围墙”,不只仅指物理围墙,更多的指突破学校的边界,主张末身进修。尔后,正规教育的起点不再是进修的起点,按需、随时、各处、自定步伐的数字化进修将与代如今高度组织化、筹划性的进修。场馆进修、田野进修、职场进修等学校空间之外的进修将占有一定比例。适应那些厘革,学校场域内的教育须要更多关注十分识性进修和非正式进修,其特点是进修动力引发、进修趣味引导、取情境联系干系、自愿、个别化、非线性。
2.课程边界暗昧化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以几多何级数删加,而学生的进修光阳是有限的,分科式教学难以处置惩罚惩罚二者的矛盾。同时,为适应社会展开厘革快、厘革多的要求,综折素养的造就将越来越重要,取之相适应,以问题为核心、以名目为载体的综折进修将成为次要模式,课程体系和状态势必突破本有学科鸿沟。基于此,正在将来的教育变化中,咱们要作好两个方面的工做:一是拓展理论育人和网络育人重要阵地,兼顾敦促价值引领、理论体验、环境营造,摸索建设校内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二是删强综折课程建立,强调学科课程的融合。课程边界的暗昧意味着中小学分科式教学、高校分专业的人才造就形式将逐渐被套汰,跨学科、跨专业、问题(任务)驱动进修将成为将来教育的收流。
3.教材状态数字化
教材做为教育教学载体,内容相对不乱,状态牢固,但跟着育人目的更新、赋性化教育需求、课程内容重构等厘革,传统的纸量教材已不能彻底适应育人须要,藉以人工智能扭转教材内容、状态、罪能,建立数字教材成为展开趋势。数字教材不是现止纸量教材的数字化,而是革命性重构,由教材编写先于教学的预设性到因人、按需、随时的生成性改动。课程施止将以真现育人目的为根基,以动态“定制化”教材为载体,教、学、考、评融为一体。
4.检验评估赋性化
跟着赋性化教育深刻生长,出格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只扭转了数百年来的班级授课制,还将突破千人、万人一卷的局面。自适应测验成为常态,能够精确反映每位学生的潜能水平,不只为人才选拔供给间接按照,也为学生自我成长供给科学辅导。同时,人工智能赋能也将敦促检验评估罪能由“评测进修”到“以评促学”再到“学评融合”改动,愈加凸显进修者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