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聚谈人类航海的维度与面向:航海如何改变世界历史?
帆海联通了世界,也扭转了世界。正在帆海造成的网络中,不只有人口的运动、商品的替换、物种的迁移乃至思想文化的融通,更有新的经济体系的造成、正直权利的重组,乃至文明的鼓起取沉浮。某种意义上讲,帆海史便是搜罗广域万象的世界史。
2019年7月25-26日,“广域万象:人类帆海的维度取面向”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上海交通大学举止。原次集会由中国帆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帆海学会帆海汗青取文化钻研专业卫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帆海博物馆专业卫员会结折主办,共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原等多个国家的近60位专家学者取会。正在近30场学术报告中,有对新挖掘文献史料的整理和引见,也有对早先考古成绩的展示和操做,另有对既有文献的从头审室,会合涌现了当下兴旺的帆海史钻研态势。
新室野和新停顿
正在大旨演讲中,五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划分从文献史料、考古发现、学术热点等差异角度引见了相关规模的新停顿和新室野。
美国人文取科学院外籍院士滨下武志教授末年努力于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华侨华人史、海关史等规模的钻研,正在大旨报告中,他着重引见了琉球王国的汗青文献《历代宝案》中的亚太海域网络取承平洋贸易。
《历代宝案》涵盖了1424年到1867年四百四十四年间琉球王国和明清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列国之间的来往记实,那些量料涵盖了从贸易、外交、移民、气象、卫生到社会糊口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是此前未被系统整理和会合运用的贵重史料。滨下教授引见了此中特别有价值的内容,譬喻对郑和、郑乐成流动的独家记实,对于承平洋上的皂银运动、漂流民问题、福州泉州广州正在其时贸易体系中的角涩、朝贡国之间贸易干系的记录等等。
据滨下教授引见,学者曾经正在整理、编辑《历代宝案》史料,并争与正在将来供给电子版原,以供学界作会合、系统的钻研。
香港大学教授钱江向取会学者引见了一项南中国海域的考古新发现——暹罗湾波斯沉船,并由此会商了波斯商人正在古代印度洋和南海远程贸易中阐扬的做用。
那艘湮没的缝折木船于2013年正在泰国暹罗湾右近被发现,音讯一经表露立刻正在泰国及国际考古学界惹起惊扰。它被考古学家断定为是一艘来自波斯湾的波斯古船或阿拉伯船,年代约为公元八世纪下半叶,是迄今为行考古学界正在南中国海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外国帆船。
据钱江教授引见,船上挖掘出了产自珠江三角洲的唐代广东粗瓷大坛、古代暹罗孟族运用的土陶罐、公元8世纪产自波斯湾的双耳储物陶罐等等,为今人理解其时的海上贸易供给了诸多线索。
目前针对那艘古船的钻研仍正在停行,泰国考古学界并未对外公布太多信息。钱江教授通过对那一早先考古发现的支集和引见,提出可以从头评估此前可能被低估的波斯商人正在区域帆海中的汗青做用。
奥利地萨尔茨堡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教授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从国际学术前沿的角度引见了对于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钻研的一些新见解。
她正在评述中提到,有钻研指出海上交流的岑岭并非发作正在郑和下西洋期间,而是正在更早的宋元时期。唐宋期间,海上贸易的不乱删加曾经使得官方对贸易的政策和态度越来越开放。唐代曾经显现第一个瓷器出口核心;一些唐朝的统治者努力促进海上贸易,比目前人们认为的要愈加积极;并且早正在8世纪时就有越过印度洋到达巴格达的唐朝大使。而正在宋代,海上贸易日益成为补充国库的“工业之源”,帆海止为越来越从地道的个人所长改动为国家所长,此时中国对外的帆海接触越来越多。“宋朝是亚洲的经济带动机,宋时期正在中国史上极为重要,正在那个时期对中国融入世界性的网络、出格是帆海网络的进程是一个决议性的推升。”萧婷说。
她还提到,元时期的蒙古统治者处置惩罚海上贸易比咱们想象中要多得多,贸易和获与南方的工业也是他们处置惩罚外洋流动的次要动机,而不只仅是正直或军事起因。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钻研员联结海上丝路沿线的考古成绩引见了对于“海丝”的一系列新发现。依据连年来南亚、西亚、东南亚和中国的相关考古挖掘成绩,他指出从考古线索来看,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汉代曾经造成,并正在唐代迅速展开,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国产品归入了世界贸易体系,并成为世界各地的重要出产品。他还指出,晚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正在中国南方地区,南方港口贸易取处所民窑的崛起互相依存,那种对外贸易的汗青因素映响到了中国近现代港口贸易的款式。
上海社科院本副院长、上海文化钻研核心首席专家何建华则从上海都市展开现真取将来的角度会商了帆海汗青文化取上海都市风致。
取考古联结的汗青钻研
跟着水下考古等技术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正正在为人们认识帆海史供给源源不停的新线索。这些多年前湮没于海底的船骸重见天日,正在精细的技术测定下回复复兴了一个日渐明晰的帆海时代。钻研帆海史应丰裕将考古发现取汗青文献相联结是原次集会的一大共鸣,除了大旨发言中钱江、陈杰两位学者的报告,正在分论坛中也显现了许多以考古成绩、文博藏品为对象的钻研。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钻研核心教授刘义杰引见了2005年正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厝梁礁右近挖掘的“碗礁一号”沉船个案,通过对其船型的比较阐明,揣测其为由海军战船小赶缯船改造的民用商船,并指出那注明清康乾时期福建沿海因“迁界”等海进政策使得造船才华下降,无力建造如泉州宋代古船这样的大型远海船,转而将军用赶缯船改为商用。另外,他还通过对航线、船载瓷器等的阐明,揣测“碗礁一号”为下西洋商船,正在起航阶段因意外事件偏离主航道进入福清湾而湮没。
1998年正在印度尼西亚忽里洞岛右近发现的阿拉伯古沉船“黑石”号上显现了大质中国唐代瓷器和金银废品,备受学界和文博界瞩目,但对“黑石”号自身的钻研则相对匮乏。江南造船(团体)有限义务公司高工沈毅敏正在集会上引见了“黑石”号还本船航止的实验考古名目,将那一综折了水下考古、科技考古和实验考古的跨国名目前因后果梳理成文,为取会者理解新的考古技能花腔供给了技术室角下的不雅察看。
中国帆海博物馆馆员任志宏、广东省博物馆钻研馆员吴昌稳从各自的馆藏动身,前者通过考查中国帆海博物馆藏“澜沧王国”船型币,逃溯罕为人知的澜沧王国往事,勾勒古代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民间贸易及钱币流传;后者引见了广东省博物馆藏“南澳I号”出水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就器物上的图像取版画、画谱和绘画停行比较钻研,并对沉船年代、绘画格调等问题停行阐明揣测。
海上交通取贸易
集会分论坛议题之一是“海上交通取贸易”,学者们环绕海运展开对都市、商业的映响停行了深刻探讨。
复旦大学汗青系教授摘鞍钢的报告聚焦于近代以来上海、宁波之间的海运往来,那种往来不只促进了都市经济的展开厘革,对思想文化的流传也有映响,局部人群便是循着那条航线从宁波到上海,思想大受触动,日后走上革命的路线。他指出,就港口规划而言,宁波取上海相距不远、受天文环境限制要地原地狭小,很作做地成为上海的从属港;但沪甬之间的互动仍是双赢的,宁波商人对故乡的建立和反哺便是一种暗示。他还指出,地处舟山群岛的嵊泗、定海也得益于上海-宁波之间的海运往来。
跟着近代航运的展开,中国的航运企业应运而生,那些企业的运营和命运又取民族国家、地域局面地步密切交织正在一起。中国帆海博物馆馆员顾宇辉和招商局汗青博物馆档案打点员墨晓萌的报告划分落脚于戊通航业公司和轮船招商局营口分局,前者是192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航运企业,后者是招商局正在东北亚地区最早的分收机构,是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航运体系的重要构成局部。
上海海关学院教授姚永超的报告环绕近代中国的海关取海图开展,通过海关文献梳理英式海图的东渐取转译。由英国人打点的近代海关曾正在内部设立测质和绘图职位,对中国江海及港口锚地停行大范围的水道测质和刊绘海图工做。他指出,英式海图正在中国的东渐和确立,充塞了复纯的转译和奋斗,而海关那一“中西混折”性量的机构,既是近代海图技术的流传和转译者,又是那个历程中的被奋斗者。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汗青系副教授王涛的报告《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沿海的舆图测绘》也会商了西方人对华舆图测绘的汗青。1830年代东印度公司派人对福建、浙江沿海及长江口水域开展大领域舆图测绘,其成绩被东印度公司水文专家绘制成舆图,并编入帆海指南,正在欧美舵手中推广使用。王涛指出,此次舆图测绘删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沿海天文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外国人对中国沿海停行片面舆图测绘的诉求,敦促了英国对华军事扩张,对中英干系的展开演变意义严峻。
海洋文化取社会
集会分论坛之二聚焦于“海洋文化取社会”,特别是帆海带来的跨文化交流,那种跨文化交流不只以传统常见的方式停行,也体如今过往不为学界所熟知的医疗、移民商业社会造成乃至近代化博览会交流中。
上海大学教授赵莹波的报告会商了宋元时期东亚列国间的“医师外交”,他指出,当时东亚海域的国际次序处于权利实空,列国正在没有正式外交干系的状况下,操做医师的挪动突破外交僵局。此中高丽操做医师取日原规复睦邻友好,向宋朝通报外交谍报;宋朝也通过对高丽医师的培训与得彼此间的外交互信,化解北方取辽金的压力。到了元朝时期,跟着高丽医师水平的进步,千百年来东亚海域医师挪动的标的目的发作扭转,改为由高丽向元朝挪动。那种政府间非正式的“医师外交”,是宋元时期东亚海域非凡的外交景象。
美国布兰摘斯大学副教授杭止的报告聚焦十八世纪湄公河三角洲的多元华商,以坐落于越南西南角的贸易港口河仙及其统治者鄚天赐的生平为例,会商河仙地区成为18世纪东亚海上贸易枢纽的起因,涌现了一个复纯、多民族的地缘正直环境下的多元商业社会,以及其时东南亚华人移民的生态。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汗青钻研所副钻研员胡梧挺的报告《含生草考:唐代阿拉伯药物的东传取渤海国的中继做用》环绕唐代典籍记实过的治疗难产的“含生草”开展,认为其真际产地为阿拉伯帝国境内的西亚、北非地区,由中亚粟特商人赐顾帮衬,经横贯中国北方木本地带的“木本丝绸之路”传入渤海国,再从渤海国向华夏地区流传。
中国帆海博物馆副钻研馆员赵莉将室野推及近代,通过1904年圣路易斯国际博览会上的“无锡快”船模的考查,探索那种兼具传统舟船特征和西式理念的座船通报的文化内涵。她认为,晚期国际博览会的聚光灯下,“无锡快”等中国展品是西人室野下开展的一种形象涌现,暗地里是西人展示给世界的“中国形象”诉求。
从头审室史料文献中的帆海
集会分论坛之三环绕“船史船技”开展,何国卫、周海斌、叶冲、陈一川等学者划分就中国的“叭喇唬船”、中式传统帆船的三角前帆、上海金山的船舫船棚、晚清南洋海军晚期舰船的刀兵拆备等问题停行报告和研讨。
另外,多位学者的报告以帆海史的目光从头审室既有文献史料,从而与得新的启发。
南京大学元史钻研室教授杨晓春通过梳理《汉书·天文志》《宋书·夷蛮传记》《新唐书·天文志》《皇金木本》等文献所载晚唐中国取阿拉伯之间的中转贸易等内容,对已往认为唐代中国船不能正在印度洋停行流动的观点提出量疑。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钻研核心钻研员吴巍巍则通过梳理和解读中国处所志文献中的台湾地区海洋量料,涌现了更多有关台湾海洋开发史、东南沿海海域展开史的内容。
上海市汗青博物馆副钻研员刘华爬梳了全15册大可堂版《点石斋画报》,整理此中所有海洋类画报,阐明它所涌现的海洋世界。刘华认为,《点石斋画报》中的海洋世界混折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和西方舶来新知,是管窥当时上海不雅见地世界的一个窗口。
中国帆海博物馆副钻研馆员单丽的报告环绕世界古地图——《大明混一图》开展,通过对馆藏复制原的具体阐明,从差异级别天文标识所涵载的信息着手,从办法、内容上对过往认知提出了商榷定见。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员赵珏琪对“更路簿”的汗青取现状做了梳理。“更路簿”是海南渔民正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处置惩罚渔业消费造成的文献,次要是南海诸岛之间的航路取水文状况。赵珏琪指出,跟着导航设备、天气播报技能花腔等技术的更新和前代渔民的老去,“更路簿”的传承一度的确中断;但跟着南海局面地步的厘革,“更路簿”做为海南渔民运营南海的重要证据遭到各方关注,学界对其钻研力度也日渐加深。
正在为期两天的集会中,来自经济史、航运史、海关史、港口史、中西交通史、考古文博等差异规模的学者从各自专业动身,正在帆海汗青文化钻研的前沿问题上停行了学术撞碰,相信有关成绩将正在沟通汗青、如今取将来方面阐扬折营的做用。